台灣新生報【記者陳敬哲/台北報導】
牙齒有咀嚼、吞厭、發音、維持臉型功能,缺少任何一顆牙齒,都有可能導致健康損害;文教基金會昨(20)日於國父紀念館,舉辦口腔健康講座,北醫牙醫系教授醫師受邀演講,提醒在場聽眾,保留牙齒是治療最重要核心,若無特殊必要,多數牙齒疾病都不需拔牙。
醫師表示,牙齒分為琺瑯質、象牙質、與牙骨質,雖然最外層琺瑯質非常堅硬,卻容易被細菌生產的酸性物質腐蝕,如果只是外層毀損,經由適當治療填補,就能恢復牙齒功能,侵犯到象牙質引起牙髓發炎,俗稱「抽神經」就是常見治療方式,將牙齒內壞死血管與神經去除,以免傷害擴大到牙齒根部。
去除內部組織補給營養,牙齒容易脆裂,最好使用牙套保護;醫師強調,儘管外露牙齒剩下不多,都應該設法保留原有牙齒牙根,但部分牙醫師可能提出將拔除牙齒,最好詢問不同專業意見,評估原有牙齒留下可能性,一旦牙齒拔掉就會有排列空缺,會影響食物咀嚼功能,後續治療也更加困難。
缺牙容易讓髒污塞入牙齦縫細,也增加其他牙齒未來鬆動機會;醫師補充,以往處理缺牙多用固定牙橋,把缺牙部位前後兩顆牙齒磨小,放上像橋的三顆假牙,填補牙齒空缺。
如果不想鑽磨健康牙齒,目前也有植牙可以選擇,將人工牙根嵌入上下顎,接著安裝假牙,但不論任何方法,都應該與牙醫師仔細討論。
口腔是滋生細菌最大溫床,濕度穩定隨時有營養分解,寄生細菌超過600種,但只要免疫功能正常,不會有嚴重病變與異狀,因此很容易讓人忽略,但是未能規律清潔口腔,牙齒健康勢必受到衝擊,蛀牙、牙齦發炎、牙周病都相當常見,最嚴重恐引發心肌炎,生命將有龐大威脅。
醫師教授表示,口腔疾病包含口臭、牙痛、口腔炎等,主要原因就是細菌增生,當牙齒表面殘存食物,細菌就會分解吸取養分,同時分泌酸性物質損害牙齒,若能在細菌聚集前徹底清潔牙齒,就可以避免酸性物質傷害;用餐後藉由正確潔牙方式,搭配牙線與牙尖刷等,可以保持口腔清潔。
選擇牙刷非常重要,刷頭要小,約兩顆牙長度,必須能清潔到後臼齒,刷毛偏軟不要太硬,必須定期更換,研究發現牙刷使用三周,表面細菌數量可能高達百萬;刷牙時使用適量牙膏,「貝氏刷牙法」、「橫式刷牙法」、「旋轉刷牙法」、「個別刷牙法」都是常見刷牙方式,重點在仔細把牙齒每面都清潔乾淨。
醫師教授補充,牙刷不容易清潔到的部位,就需要牙線與牙尖刷輔助;將45公分牙線纏繞在中指,利用食指與拇指將牙線拉緊,一手在口腔內、一手在口腔外,讓牙線慢慢滑入齒縫,每一面都需上下拉約10次,輕輕拉到牙齦最深處,用過的牙線已經沾滿了細菌,因此每一個齒縫都應該使用未污染牙線清潔。
(本文摘自台灣新生報)
文章來源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保齒是治牙核心目標-160000942.html
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,謝謝